最近买了台 M4 Pro 的MacBook Pro。
这颗 M4 Pro 芯片果然很厉害,上网冲浪丝滑无比,打个斗地主也能 120 FPS。无论是 CPU 还是 GPU 性能,都不是家里那台老的 iMac 能比的。

相较之下,老的 27 寸 5K 屏 iMac 虽然性能差了点,但那块 5K 屏幕却非常给力,P3 色域,色彩鲜艳准确,218 的 PPI 直接拉满,和 Pro Display XDR 一样,画面显示非常精细。
可惜,iMac没办法当做显示器来用,所以留它也没多大用了。于是,我已经安排「爱回收」把带走了。

没了 27 寸的大屏幕,看着眼前这个 14 寸的小屏还是有点不太习惯。我开始琢磨,要不去弄台显示器?
于是我开始了研究,查产品,看参数,读网友反馈,渐渐有了些思路。
现在 M4 Mac mini 也比较火的,如何选择显示器,也是 Mac mini 用户面临的一个问题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Mac 的显示器选择,希望对各位有帮助。
剧透一下,我最终选的是红米 27 寸 4K 屏。
一、各种参数
显示器有不少参数,什么分辨率、色域、可视角度、刷新率、HDR等等。但一般来说,其中有两个重要指标,直接决定了观感:
- PPI
- 色域和色准
1、PPI
很多人买显示器可能会关注分辨率这个参数,在商家给的屏幕参数里,什么1080P、2K、4K都是代表分辨率。
虽然分辨率越高意味着显示的内容越多,但是,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,屏幕的尺寸越大,单个像素点就越大,看起来颗粒感越强。
一台14寸的1080P显示器,和一台27寸的1080P显示器,在同样的观看距离下,画面精细度就完全不同。
因此,我们得把分辨率和尺寸这两者结合,同时考虑。于是,就有了 PPI(Pixels Per Inch) ,它表示每英寸的像素数量。
它的计算方式是用对角线分辨率除以尺寸,表示为这样:

单位面积内,PPI 越高,像素点就越多,显示效果就越精细。
2、色域和色准
色域是指显示器能显示的颜色范围,用来衡量显示器对颜色的表现能力。色域越广,显示器能呈现的颜色越丰富,你看到的那些日本老师的肤色就越接近真实。

常见的有以下几种:
- sRGB
- Adobe RGB
- DCI-P3
sRGB 是最古老也最通用的一种色彩空间标准,但后来随着媒体、电影行业的发展,颜色有点不太够用了,于是出现了 Adobe RGB 和 DCI-P3,它们主要用于影像行业。
相比来看,Adobe RGB 和 DCI-P3 的色彩空间比 sRGB 要广,因此,用它们描述的图案,看起来也会更接近真实。
下面是 sRGB 和 DCI-P3 的色彩空间对比,中间的大三角就是它们所涵盖的色彩范围,DCI-P3 相比 sRGB 大了 25%。


现在,几乎所有的苹果设备都支持了 P3 色域,很多手机拍摄的照片也以 P3 来描述色彩,因此,搞一台 P3 色域相对较广的显示器很有必要。
除了色域,色准也很重要。
色准是衡量显示器能否准确还原真实颜色的能力,用ΔE(Delta E)来表示。
这个数字越小,意味着颜色越准确:
- 0-1:几乎完美,肉眼难以察觉差异。
- 1-2:高色准,仅专业人士能察觉微小差异。
- 2-3:一般良好,适合大多数场景。
- 3+:色准差,容易看到颜色偏差。
如果你搞美术设计、影视制作的话,就得注意显示器的色准,说不定还得定期对显示器校色,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入不了甲方的法眼。

3、其他
显示器还有其他很多参数,这里简单说两个。
刷新率:每秒钟画面更新的次数。一般 60Hz 就够用了。如果你喜欢打游戏,可以买更高的刷新率的屏幕,看起来会更顺滑。
HDR:HDR就是高动态范围,这种模式下,黑色更黑,白色更亮,光比很大,看起来很刺激,适合看片用。

二、不差钱的推荐
如果要达到 iMac 或者苹果 Studio Display 的那种精细度,要关注 PPI 这个指标。
所有苹果的台式电脑,以及苹果外接显示器,它们的 PPI 都是一样:216。也许这就是苹果认为的桌面显示器所能达到的视网膜显示标准。
这个 PPI 对应的分辨率,24 寸是 4.5K,27 寸是 5K,32寸是 6K。
达到这种 PPI 的显示器非常贵,苹果 27 寸的 5K Studio Display 就要一万多块,32 寸的 6K Pro Display XDR 更是要三万多。

作为不搞艺术的普通用户,实在是没必要花这个大钱。
除了苹果之外,像 LG 这些大牌的 27 寸 5K 也很贵,接近一万了。
当然,也有些很便宜的国产小牌子,两三千块就能买到。但我不知道它们除了 PPI 之外,其他方面表现如何,不太值得为了 PPI 而放弃其他。
三、我的最终选择
几经权衡之后,我决定放弃 216 PPI,因为溢价是在太高了,感觉不太划算。

除此之外,我定下了几个选择原则:
第一,尺寸要 27 寸,和原先的 iMac 一样大。
第二,分辨率要 4K,这样能达到 163 PPI。2K 的话颗粒感太强,看太久眼睛会瞎。

第三,色域越广越好,最好覆盖 90% 以上的 DCI-P3。
第四,色准越高越好(ΔE值越小)。
第五,要有 Type-C 反向供电,用一根线实现画面传输、MacBook 充电、USB Hubs。
最终,我买了红米的 A27U Type-C 版,这是它的介绍图:

尺寸和分辨率它都满足了,色域达到 95% DCI-P3,对我来说够用,虽然同等价位有比这色域更广的。
但它的色准 ΔE < 1,非常优秀,在同样价位上我没找到比这个更低的。

色域和色准如何权衡?相较于鲜艳但偏激,我宁愿选择朴素但准确。

Type-C 反向供电也有了,而且是90W,接近 MacBook Pro 的 96W,应该够用。
性价比也不错,京东不到 1500 拿下。
实际用下来确实也还可以,观感相比 MacBook Pro 的屏幕会有一些差别,主要是色彩淡一些,我估计是因为只有 95% 的 DCI-P3 色域,不及 MacBook Pro 的屏幕。
显示器上我调的是标准模式,色彩空间也选择默认,在 macOS 中的颜色描述文件选择默认的「Mi Monitor」,已经和 MacBook Pro 屏幕很接近了,苹果的 HiDPI 也能正常支持。

颜色描述文件我试过「Display P3」和默认的「Mi Monitor」,没啥区别,应该就是一样的。
其他的色彩空间我也尝试过,都不如默认模式。
我用的是原配的 Type-C 线做信号传输和供电,顺便用了 SwitchResX 看了下色深,显示「Billions of colors」,表示这是 10bit,非常好。

至于 HDR,我简单试了一下,开启之后感觉图像蒙上了一层白雾,不如不开,我怀疑可能是和 macOS 兼容性不太好。
A27U 之前,红米还出过一款 27 寸 4K 屏,和这款略有区别。新的 A27U 反向充电功率更高,色准更好,但 HDR 等级略低。
之前的「Mac 模式」,在 A27U 里面也没有,不知为啥把这个阉割了。

总的来说,这款显示器对得起这个价格,对于写写文字、撸撸代码的我来说,足够了。